联系电话图标0755-28192209
数字模型可在任何芯片上 “永生”,人类可能就是大语言模型
发布时间:2025-07-30 13:50:52
在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(WAIC)上,有 “AI 教父” 之称的杰弗里・辛顿(Geoffrey Hinton)发表了一场备受瞩目的演讲,主题为《数字智能是否会取代生物智能》 。值得关注的是,这是辛顿首次在中国公开亮相并进行演讲,他的观点犹如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,在业界激起层层涟漪。


辛顿自 1985 年便投身语言模型研究,堪称该领域的先驱者。他直言,当下的大语言模型理解语言的方式,与人类理解语言的方式极为相似。理解,在辛顿看来,就是将语言转化为特征,再把这些特征以一种近乎完美的方式整合在一起,而这恰恰也是大语言模型各层次所执行的任务。为了阐释这一观点,辛顿巧妙地以乐高积木作比。他说,乐高积木能够搭建出任意 3D 模型,比如一辆小车模型。若将一个词看作是多维度的乐高积木,可能存在数千个不同维度,那么这些积木就如同语言建模的基础元素。但语言又有着独特之处,每个词就像有许多 “手”,一个词若要更好地被理解,就需与另一个词以合适的方式 “握手”,而一旦词的形态发生变化,其与其他词的 “握手” 方式也会相应改变,这里面便涉及到优化问题。词变形后意思改变,如何与下一个词顺畅 “握手”、理解变化后的意思,这便是人脑以及神经网络理解意思的根本所在。基于此,辛顿大胆提出,人类或许就是大语言模型,因为人类也会同大语言模型一样产生幻觉,人类创造出的诸多语言中,不乏带有幻觉色彩的,大语言模型亦是如此 。


据慧联寶加盟随身WIFI了解,大语言模型与人类也存在着显著差异,并且在某些方面比人类更为强大,这也是计算机科学存在的价值体现。辛顿指出,从某种意义上讲,计算机程式具备 “永生性”,即便所有硬件被摧毁,只要软件存在,知识便能随时随地复活。反观人类,智慧会随着个体的消亡而消逝。在知识共享效率方面,神经网络一次权重复制,便可传递数十亿比特信息,而人类通过语言教学,每句话传递的信息仅百比特左右。再者,数字模型可在任何芯片上 “永生”,不受硬件限制,而人类对自身 “硬件”—— 身体的依赖程度极高 。


辛顿回顾了过去 30 年 AI 的发展历程。早期,AI 发展受逻辑启发,侧重符号推理,学习的重要性被搁置一旁;后来,生物启发占据主导,聚焦于神经网络。如今 Transformer 横空出世,OpenAI 通过实践展示了大语言模型(LLM)的强大智能威力 。


辛顿还对 AI 的未来发展表达了深切担忧。他认为,几乎所有专家都认同,未来将出现比人类更智能的 AI。AI 智能体为了完成既定任务,极有可能衍生出 “生存” 与 “夺权” 的子目标。它们可能通过学习人类的欺骗与操控技巧,轻易绕过 “关闭按钮”。辛顿形象地比喻,当下发展 AI,就如同饲养一只可爱的小虎崽,可当它长大后,若其心生恶意,人类将无力抵抗。AI 虽在医疗、教育、气候研究、新材料研发等众多领域表现卓越,能够助力几乎所有行业提升效率,但倘若缺乏全球安全协作,任由 “超级智能” 肆意发展,人类或将被自己创造的 AI 反噬。辛顿呼吁,全球 AI 发展的主要国家应构建一个国际 AI 安全研究网络,专注研究如何训练 AI 向善。他强调,训练 AI 向善的技巧与训练 AI 变聪明的技术截然不同,每个国家可基于数据主权在本国开展研究,而后将让 AI 向善的成果进行共享 。


辛顿的演讲无疑为 AI 领域的从业者、研究者以及关注 AI 发展的大众敲响了警钟,让人们在全力推动 AI 技术进步的同时,也开始深度思考如何驾驭这股强大的力量,使其真正成为造福人类的福祉,而非威胁人类生存的隐患 。


咨询电话
0755-2819220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