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 2025 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,一组数据引发广泛关注:全球已发布的大模型总数达到 3755 个,其中我国企业贡献了 1509 个,占比达 40%,数量位居全球首位。这一成绩不仅彰显了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强劲发展势头,更标志着我国大模型产业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。
今年以来,我国基础大模型的迭代速度显著加快,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。以 DeepSeek 为代表的中国自主大模型实现了里程碑式的突破,不仅在多项核心能力上跻身全球第一梯队,更在落地应用上展现出强大的本土化优势与创新活力,标志着中国在 AI 模型层正从 “追赶式创新” 加快向 “引领式创新” 转变。同时,众多企业和科研机构不断加大研发投入,推出了一系列具有竞争力的大模型产品,形成了 “百花齐放” 的繁荣景象。
大模型在各行业的应用也呈现出加速落地的趋势。在电子、原材料、消费品等行业,大模型技术正在深度赋能生产制造、供应链管理、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。例如,制造业企业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基于订单、物流、库存等多源数据预测需求波动,有效缩短产品库存周期,大大节约了成本;在农业领域,AI 大模型结合卫星遥感、气象数据和种植经验,为农户提供农作物全生命周期指导,提升农作物产量;在服务业领域,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金融、政务、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,重构生产力体系,成为产业发展的知识引擎。
慧联寶代理随身WIFI从产业生态来看,我国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大模型产业体系。在基础层,算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,华为昇腾等国产算力平台快速崛起,为大模型训练提供了有力支撑;在模型层,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开展技术创新,推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模型;在应用层,丰富多样的行业应用场景不断涌现,推动大模型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。同时,开源成为我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的重要模式,越来越多的头部企业选择开源模式,极大推动了基座大模型的创新生态培育,促进形成 “技术 — 数据 — 场景” 的循环迭代创新路径。
然而,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,我国大模型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,仍面临一些挑战。例如,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,国产算力软件系统的生态还不够成熟,大模型在落地应用中缺乏成熟有效的工具链体系支持等。此外,人工智能生成的虚假信息泛滥也对网络信息安全构成了威胁。
面对这些挑战,我国政府、企业和科研机构正积极采取措施加以应对。政府持续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,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;企业不断加强自主研发能力,加大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攻关力度;科研机构则加强产学研合作,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。
展望未来,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,我国大模型产业有望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。预计到 2030 年,我国大模型相关市场规模将超过万亿元,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。同时,我国大模型产业也将在全球竞争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,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。